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化与拓展

发布者:辛向阳    编辑:哈工大(威海)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4日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高度,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深刻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在新世纪新阶段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对待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党。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由马克思主义阐明的,我们党的奋斗宗旨是由马克思主义赋予的,我们党的组织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决定的。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党就会丧失自身的先进性,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华民族就失去了未来。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讲: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未来。20世纪,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靠的是马克思主义;21世纪,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要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之所以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共同奋斗,之所以能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无论是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严重政治风波,还是面对西化、分化图谋和所谓的“制裁”;无论是面对历史罕见的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和非典等重大疫病,还是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形成的信念力量和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①这种新境界就是坚持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国家在正确道路上不断迈向前进。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科学发展观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一步拓展了对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和谐,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决定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05年10月下旬,胡锦涛同志在朝鲜访问时的一次讲话中,在阐述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时强调指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导中国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正确道路,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这就第一次明确把和谐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提出来。从奋斗目标的角度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界定了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②社会和谐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方面,作为本质属性,它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

  科学发展观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也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拓展。社会主义是一个政治生命体,民主是这个生命体的心脏。人民民主的生命力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之中。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起着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提供了人民当家作主最基础的条件和最广阔的空间,它体现为“四个确保”:党的领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科学架构,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高效运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有序参与。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意味着人民群众有权管理国家的重大事务,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群众有权选举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一切政府官员,一切权力要服从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意味着人民群众有权监督所选举出来的一切国家工作人员,一切权力都要接受人民的监督。这三个“意味着”就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是离开党的领导的依法治国,也不是离开人民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离开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就会变成少数人的统治。

  科学发展观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就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2008年12月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个新的科学论断: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论断突出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价值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是超越西方自然法的公平理论,除了讲形式公平以外,还要讲事实公平。事实公平包含的内容是:消灭了剥削阶级基础上的公平;包含着效率的公平;包含着机会公平的结果公平;逐步缓解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我们讲的公平正义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上的。实现公平正义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建立既有效率又能够使大多数人利益优先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社会分配制度,实现共建共享。

  科学发展观提出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他强调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要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的实现。2004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执政党能力的重要部分来看待,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世界政党历史上也是没有的,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于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与特征;要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立场上,站在任何别的政党立场上来看待社会主义必然会背离社会主义的本质;要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就必须紧密结合国家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条条框框出发来确定社会主义的内涵与实质。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我们党已经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拥有7200多万名党员;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广泛深刻的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了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面对新课题、新考验,科学发展观对于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要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依据,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③。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科学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成功的前提条件,科学执政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式组织和带领人民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执政就是要科学制定和实施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科学设计、组织、开展各项执政活动。民主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本质要求,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民主的制度、民主的形式、民主的手段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具有有效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有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科学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强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从容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执政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一切性质的政党的根本区别。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马克思主义政党赢得先进性固然不容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等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保持和发展先进性更不容易。更为重要的是,党内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与党的先进性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突出问题。比如,一些党员先进性意识淡薄,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观念不牢固,甚至出现信仰动摇和危机;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解决复杂矛盾的本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比较薄弱;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党的先进性的充分发挥。必须把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断推进,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科学发展就是又好又快的发展。“好”就意味着:经济发展的质量要高,社会发展的层次要强,企业发展的效益要大,人民群众要获得较多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快”的含义是经济发展要有较高的速度,社会发展要有较快的步伐,思维观念要有较大的转变。这两点又紧密相联系,“快”是要求“好”的快,“好”是要有速度的“好”。应该说,党的十六大以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们的发展确实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又好又快。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2003年中国的GDP增长速度是10%,2004年是10.1%,2005年是10.3%,2006年是10.5%,2007年是11%以上。2008年GDP总量已经超过30万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从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4万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万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万亿元,增长9.5%。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946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78亿美元。全年税收收入5.7862万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8413亿元,增长17.0%。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56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其中,货物出口1.4285万亿美元,增长17.2%;货物进口1.1331万亿美元,增长18.5%。进出口差额(出口减进口)295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28亿美元。④

  科学发展就是和谐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就要转变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式有两个含义:增长方式从粗放到集约,从线性到循环;从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优先发展到符合大众利益的优先发展,发展方式要更多地考虑大众的利益。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解决后一个问题即发展为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符合少数人或者一部分人增长的模式,从本质上讲就是粗放式的增长。只有为大众的增长,才能是集约式增长。实现社会和谐,就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实现社会和谐,就要做到“学有所教”,“让每一个适龄孩子有学上”;做到“劳有所得”,努力“消灭零就业家庭”,让按劳分配原则得以充分实现;做到“病有所医”,不断完善公共医疗卫生体制,让每一个人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做到“老有所养”,让每一个人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来支持晚年的生活;做到“住有所居”,让人人有适当的房屋居住。

  科学发展就是共享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共享发展的过程与成果。这种共享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价值观,而且体现了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原则与核心价值观。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格格不入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可能实现这种价值观的。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可以确保共同富裕的实现,它理应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追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特征,社会主义关怀每一个人,力争通过社会制度的力量、体制的力量确保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富裕。科学发展就是要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中等收入者占多数,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科学发展就是廉洁的发展。所谓廉洁发展是指,我们进行的发展是有助于减少腐败机会发生的发展。这是一种防止既得利益集团获得巨额垄断利益的发展,是一种防止官商勾结的发展,是与不法企业主进行斗争的发展。廉洁发展是指,发展不但是高效率的,而且具有好的品质。这种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腐败出现的可能性。廉洁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把各种反腐败的措施与改革措施有机衔接,两者同时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发展中出现的腐败机会。

  科学发展就是和平的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对这条道路最简明的解读就是,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决心走一条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之路。这条道路要求把发展的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进行发展。中国的发展不会妨碍任何人,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提出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注释:

  ①参见200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②《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648页。

  ③《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④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2月26日。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通讯地址:威海市高区文化西路2号研究院4楼南区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版权所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邮编:264209 联系电话:0631-5687725